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中国下一步城镇化的重点。
去年10月底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都不错,不少个股的涨幅超过100%或200%。
7月31日,2024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下称“《研究》”)显示,2023年千亿县达到59个,较上年增长4个。同时还发布了“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其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2023年的百强县数量位居前三,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全国“千亿县”增至59个
《研究》指出,2023年全国千亿县达到59个,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晋江、慈溪、长沙、义乌等7县,已同时具备GDP超过2000亿,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超过百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主导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作为辅助支撑产业,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产业为核心,创新能力较强,对周边地区带动能力强等特征,形成了已经具备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城镇基础建设的超强县,未来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赛迪方略县域经济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彪向介绍,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与此同时,“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也在会上发布。《研究》显示,2024年百强县彰显出强劲的经济实力,与“粤苏浙鲁”等经济强省相当。2023年,百强县GDP总和略低于广东省,与江苏省持平,高于山东省和浙江省。外贸和居民消费方面,2023年百强县进出口总额达4.6万亿元,低于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高于山东省;百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达到4.2万亿元,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
“百强县的经济增长潜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余德彪说。
在区域分布上,《研究》显示,东部地区仍旧保持了较大优势。东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共66个,仍以绝对优势抢占鳌头,较前两年增加1个;中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共18个,较2023年减少2个,且已连续两年下降;西部地区百强县数量为13个,较2023年减少1个;东北地区百强县数量共3个,较2023年增加2个,主要位于辽宁省,与2022年数量持平。
在省级层面,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
余德彪表示,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水平较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青海等11个省份本年度没有百强县,百强县的培育是这些省份未来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7月31日晚,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4项重大行动。
《研究》也建议,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需要根据县域内的城乡建设实际需求来合理配置土地使用指标,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确保用地指标的合理流转,优先满足县城在教育、养老等公共设施用地供给。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积极对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突出县域经济在上位规划中的特色定位,为县域内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的空间布局。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县域经济在我国第二产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会上透露,截至2023年,全国1865个县、市、旗,贡献了全国39%以上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和46%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研究》显示,2016-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5.6万亿元增长到19.9万亿元,县域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6年19.8万家波动增长至2022年22.1万家。
然而从产业占比来看,我国县域经济第二产业比重近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研究》指出,2016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总体由52.6%下降至41.2%,县域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由52.4%下降至46.8%。
2024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在2010年到2020年之间,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占比由43.6%降至34.6%,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县域经济发展在认识和政策上存在脱实向虚趋向。”李毅中认为,目前县域工业在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品牌质量、协同发展等方面存在差距;产能和治理污染在执行中可能出现过急、过多等一刀切的现象;部分外资撤资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一些民营企业减产、关闭、外迁。这些因素导致了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过快下降。
张立表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但仍存在县域产业整体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层次相对较低,新型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的发展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近期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
县域经济如何做?李毅中认为,保持基本稳定投入,需要加强对科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否则保持制造业占比的合理比重将面临困难。为此就需要加大县域企业的改造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把县域工业发展壮大。
《研究》归纳指出,目前一批工业规模大、工业化水平高的工业大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实现了工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工业量级的壮大。其中,产业承接型县域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协调发展。广大的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县域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随着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地区、苏北地区、粤北地区县域产业升级主要路径之一。
李毅中表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县域经济中,要遵守当地的主体功能定位。县域工业要深度嵌入当地城市群产业体系中,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物质。满足市场需求,解决民生就业,带动产业融合,防止所谓中低端制造业的盲目退出和无序外迁。分层分类重点培育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县域经济情况各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求真务实,不要盲目攀比”,李毅中强调。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盼增强
《决定》也再次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到广泛讨论和关注。
李毅中表示,县域经济中,企业结构以民营企业为主,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更需要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实到县域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针对县域民营经济,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应支持县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维持地方政策的稳定性和政策空间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产业室副主任杨振表示,中央重大部署到地方的积极落实之间,存在地方如何认识中央重大部署的中间环节,对于如何理解产业结构升级、如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问题的不同认识,非常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与企业家精神。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由于政策环境导致产业萎缩、企业家投资意愿低沉的现象。
对此,杨振强调,为民营企业,为各类企业提供确定而且稳定的政策空间,是保护企业家精神,形成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政策必须要有稳定的预期,政府的判断和企业家的判断离得越近,企业家就会感觉到越安全,如果让政府判断和企业家判断离得近,我想更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企业家的精神”,杨振表示。
李毅中建议,地方制定政策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完善。对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掌握好边界,应实事求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防止由于部门、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产生负面叠加效应影响大局。执行政策要力求落地见效,在落实鼓励类政策的时候避免设置过多的前置条件和审批程序。
“对于民营经济应依法依规履行调整程序,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防止‘一刀切’和过度执法股票配资是真是假,相关部门在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中有所约束,完善政府的诚信机制,增强社会和企业的安全感。”李毅中如此呼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规股票配资平台观点